演出:影響・新劇場《HELLO HALO ! 食飽未》
時間:2023. 10. 21 (六) 19:00 (錄影場)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文/馮明倫(2022表演藝術評論人工作坊、2023劇場評論人培力工作坊學員)

就是要說給你聽

該如何讓「家、混血、種族、移民」的議題討論進人的心裡?為此,影響・新劇場劇團就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辦桌活動,企圖讓每個走進劇場的台灣人,更能感同身受此議題。

一走進劇場,看見八張大型的辦桌,每張餐桌代表著一個國家,觀眾在入場時便依照劇團的安排,分別入座不同的國家。劇場中張燈結彩充滿喜氣的味道,開演後服務生開始上菜,每上一道菜,演員們就會介紹一條從1992年開始,台灣開放外籍勞工到台灣工作、台灣開放榮民的大陸親友來台灣探親、和外籍配偶嫁到台灣的相關規定和政策。在這些條文中也帶出了移工、外籍人士、外籍新娘為了來到台灣這片土地上工作,或是為了想成為台灣人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受到的壓榨。例如,沒有錢的移工為了來台灣工作,移工的家人拿自己的房子、地去貸款,只為了付出高額的仲介費。如果移工未成年又想來台灣工作,仲介還可以幫他偽造年齡,讓他辦理簽證通過,然後這又是另外一筆錢。每一道菜插旗著移工、外籍配偶、外國人想留在台灣所面對的阻礙和現實的考驗,讓現場喜氣洋洋的佈置,一點都不喜氣。接著每一桌隔幾分鐘來了一位新二代,每人帶了一樣自己的家鄉菜,或是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對自己特別有意義的物品,跟我們介紹自己新二代的故事。每一位演員新二代的故事中,都有著自身被「新二代」這個代名詞桎梏和被歧視的經驗,讓他們對於自己「明明就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感到困惑與不解。

台灣最溫暖的風景就是「人」?

這些新二代的故事中,最多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標籤化和刻板印象。例如新二代的父母中,一人是外籍人士,小孩就應該要會這種外文,並且要說的很流利。或是新二代長得像外國人,被得知是來自於東南亞的混血兒,每次當壞事發生的時候,一定都會被影射「一定都是他們幹的…。」

除了新二代的故事也提到不一樣的「台灣之光和世界第一」,例如台灣遠洋漁船數量是全球第一多,鮪魚捕獲量也是世界第一,但是從事遠洋漁業的人口,超過九成來自東南亞的外籍移工。遠洋漁業締造每年四百億的產值,但是外籍移工在漁船上卻受到剝削,外籍移工薪水低、勞動條件差,因此中國在2002年停止漁工輸出到台灣工作。這些種種案例讓我反思,對於台灣人的既定印象裡,台灣人是最有人情味的,台灣最溫暖的風景就是「人」,但是這個「人」是有區分的,我們也有自己的種族歧視,我們其實會對原住民歧視、會對外籍配偶歧視,會覺得白種人才是優良的,會覺得東南亞的發展好像就比我們差,所以印尼、越南、菲律賓這些外籍移工就是外勞。「外勞、外勞」在形容他們的詞彙上就存在這些歧視,人們企圖以壓迫別人抬高自己作為優勢。

我就站在你面前,你看見我了嗎?

此劇讓新二代們藉由自己是當事者的身份,直接對觀眾敘說自己的故事,此種表演方式是否能讓觀眾產生「同理」的作用,本人抱著懷疑的看法。因為即使就算面對當事者,但是事情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例如,從來沒有接觸過類似事件的人們,就算你坐在我面前說給我聽,也很難在他們心中激起漣漪,畢竟「我」「本人」並沒有發生過或遇過同樣一件事情。就像十個人坐一桌,其中觀眾有親戚的小孩就是新二代,這個小孩發生與劇中新二代一模一樣的事件,這樣子的親身經歷讓觀眾憑憑地說「對!對!對!他就是像你說的這樣。」但是同桌的其他人,可能對新二代帶來的食物比較感興趣。你吃進我所帶來的食物,但是我所說的故事你可以接受嗎?可以有共感嗎?即便如此,我對於這樣辦桌的規劃,和新二代實際走進人群,與你同桌,企圖直接讓你去感受我的感受的嘗試,本人還是肯定的,畢竟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距離,人情味當中其實參雜著冷漠,人總是要實地發生過、遭遇過同樣的事件,才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要破除同溫層不容易,但是藉由大家都坐同一桌,新二代把自己的親身經驗說給觀眾聽,至少,觀眾不用聽別人說,感受會比較容易走進心裡,這也是不錯的演出規劃。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