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舞影暫留-2023翻外舞蹈影片展覽》
演出團隊:稻草人舞團
時間:2023/8/25 (五) -8/27(日)10:30 – 22:00
地點:今日戲院

文/鄭得愛(年度駐站評論人)

長久以來,影像對於強調「當下」的劇場展演來說,普遍被視為一種功能性的紀錄媒介,直至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眾人紛紛嘗試在虛擬網絡世界另闢藝術展演的「現場」,才有了更多對「影像創作」的探討與實踐。而其中,「舞蹈」與「影像」結合所發展出來的「舞蹈影像」(Dance Film)也逐漸受到矚目,以台灣的發展來說,除了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灣舞蹈平台」兩年一度的舞蹈影像策展企劃以外,早已在國內外進行相關創作餘十年的「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也非常值得關注。

自2020年由藝術總監彭筱茵號召,與多位創作夥伴如黎宇文、呂威聯等共同成立了「舞映島——台灣舞影聚落」平台,連續多年透過「舞蹈影像環島計畫」,以短期工作坊與舞蹈、錄像、跨領域等背景的學員進行「限地創作」(site-specific),在全台各地推廣舞蹈影像、分享資源、媒合多方人才與技術,激發出一股股嶄新的創作可能。來自香港的國際導演黎宇文(Maurice)更因移居台南的地緣之便,密切與南部諸多舞團、編舞家進行舞蹈影像合作(如:稻草人現代舞團、蒂摩爾古薪舞集、周書毅等),2022年起還分別於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開授相關課程,將舞蹈與數位科技的新興趨勢帶入學院體系。回到本文所提出的觀察,今年八月由策展人古羅文君和編舞家羅文瑾所策劃的《翻外舞蹈影片展覽 Inside Out Dance Film Exhibition》,就可從參展片單看見上述脈絡所開枝散葉的階段性成果。

為期三天的影展裡,由四組舞蹈影像(共計十二個場次)輪番播映。從影片來源區分,首先是策展方主動邀約的舞蹈影像作品,當中有:舞蹈生態創意團隊《Body in Landscape&Body as Landscape》、稻草人現代舞團×周書毅×黎宇文《歧路身林》、稻草人現代舞團×黎宇文《舞影留存在店裡》、《單身》、黎宇文×蒂摩爾古薪舞集《bulabulay mun?》、《kemeljang·知!所以?》、葉名樺身體家《SHE_O.S.》,以及兩支以舞蹈為主題的紀錄片:廣州「二高表演」《黃邊》、雞屎藤舞蹈劇場《回到應許地 Homeland is a Blessing》。其次,則是本次影展特別對外徵選的「翻外」影片,入選的有:尹芷晴〈吃下就是我的〉、羽日映像工作室〈Tunnel:In Quarantine〉、葛郁芳〈城市心音〉、無鏡 Mirror less Dance〈超脫〉、黃祥昀、紀孫霓、李秀芬〈窄門〉、林奕其〈AM-I〉、羽日映像工作室〈L∞p :A Laundry Odyssey〉、曾靖恩〈No man is an island〉。最後,還有黎宇文導演所任教之兩校的學生作品:〈回〉、〈垃圾場域〉、〈原〉、〈浸〉、〈塑膠袋〉、〈赭黃〉、〈皮膚色的海〉、〈花落〉、〈終曲〉、〈緣〉。

筆者從活動的文案、平面宣傳上,發現在第一種來源的作品皆使用雙書名號「《》」、後兩類作品則使用書名號「〈〉」的區別,讓人有種在影展安排上「主菜」、「副菜」的潛在定調,從「生態觀察」的視角,確實可以看見從專業舞蹈團體、獨立藝術家,到新興導演、學生創作者的實踐光譜,平心而論,整體作品在舞作與影像的成熟度確實參差不一,都同樣要面對在習以為常的劇場式思維裡,如何將舞者的「身體語彙」放入「鏡頭語言」的傳遞框架之挑戰(光影、構圖、鏡頭運動、敘事邏輯……的運用),也就是「舞蹈如何在鏡頭注視的現場發生?」,但若獨立來看每個作品,或許也將受到不同美學標準、創作意圖的提問。

以前者(主辦方邀約)的作品來看,當在舞蹈領域深根已久的團隊欲與影像導演合作,將舊作進行影像版的再創作,如何重新檢視作品所要傳達的核心精神、覺察身體與其他藝術元素碰撞出來的美感所在,找出更適切融洽的表現,勢必有助於編舞者的實踐力更上層樓。而表面看來「入行年資」較淺的創作者(自主投搞、學生成果)中,其實不乏出現許多新鮮有趣的創作概念,此外,也在影像製作的風格裡,從聲音、剪輯、色調、節奏的呈現看到了主流媒體、特定類型的強大影響,暫且不論優劣,相信若能在執行技術、創作資源上繼續提升,並保持內容與形式之運用上的思考、去蕪存菁,勢必能在台灣舞蹈影像的領域產出更多元的佳作。

事實上,以今日戲院465席的座位對比現場略顯冷清觀眾數,不免有曝光不足或主題小眾的遺憾,也直接連結了走入現場時所見台南二輪電影院、電影商圈的沒落,但策展單位除了舞蹈影像的播映以外還仿照了「電影節」(film festival)的設計,安排了開幕茶會以及數場導聆、映後座談,邀請編舞家、導演與觀眾面對面交流,發揮了「影展」的另一層功能,以「人」的互動為具有歷史感的空間注入活力。「影展」,作為原本看似領域相異之「舞者」與「影者」的相遇現場,使原本各自獨立、來自全台各地的藝術家們得以親身交流、建立人脈,一同對「舞蹈影像」的雙重性、執行的技巧、美學的想像有更多的彼此理解,進而尋找未來合作的可能,這是在藝術家通常得專注完成當下演出的劇場裡較少發生的。

從研究者、評論者的視角來看,影像在舞蹈領域具有可提供豐富素材之特性,而「舞蹈影像」原先固然不在本站(葫蘆樂園觀演平台)的書寫範疇裡,但綜合上文所述,將之列入本次年末「遺珠」專題的名單,也是想為這由南部在地舞團所主辦的策展活動留下一點紀錄,筆者以為,若是要關注台灣當代舞蹈的展演趨勢,就不可忽略舞蹈影像場域所可能促發的。回到策展企劃裡所提到的初衷:「旨在提供當代舞蹈影片在實體戲院放映的平台,邀請大眾在戲院大螢幕觀賞鏡頭語彙下舞蹈身體美學的創意和想像。」這確實是個難能可貴、階段性達標的嘗試,也再次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在舊有的藝術形式裡,以一個嶄新的視角與生態觀去想像台灣當代舞蹈領域的可能性,發揮出社群共好的價值。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