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楊美英

2024 年,滿天價響的「臺南 400」系列活動接踵而來。官方網站宣示:臺南400,一起臺南,世界交陪。臺南 400 是個奠基於過往城市發展、文化歷史並藉 以望向下個 400 年的行動,因此我們以「珍視傳統、開創當代、展望未來」為 核心價值……

撇開這些林林總總的應景熱鬧喧嘩,在此時,想起上個世紀末,其實距離現在不遠,但當時社會政經環境氛圍、地方上的藝文活動質量俱顯迥異;例如,在這二十年內在臺灣當代表演藝術生態看來熱烈發生的、具有政治正確性的環境劇場、特定場域表演,於1990年代的臺南而言,不僅是初冒新芽、新穎嘗試的創作意圖,往往同時需要面對諸多的質疑、折衝等壓力。 其中,當時的臺南文化基金會總幹事沈秀燕,帶領工作團隊全面推動地方藝文深耕,包括實施地方藝文團體與個人的補助申請、金馬獎影片展等,產生諸多深刻而長期的正面影響,但是,後來因其個人積極參與臺南多處古蹟救援行動,面臨基金會組織調整、個人職涯轉換,後來背井離鄉,定居海外。[註 1]

「魅登峰劇團」,號稱臺灣第一個老人劇團,1993 年由財團法人臺南市文化基 金會成立,幕後的有力推手即是沈秀燕女士,展開了不少開創性的擘劃,至今回首,更見其獨特價值、前瞻性的意義。 本次的訪談,從2024年春末起動,目標不在整理劇場活動紀錄,而是想通過難得的訪談機會,一探當年藝文展演活動底下流動的、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地方能量、人事滄桑。

本次的訪談,從2024年春末起動,目標不在整理劇場活動紀錄,而是想通過難得的訪談機會,一探當年藝文展演活動底下流動的、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地方能量、人事滄桑。


時間:2024年03月04日
地點:台南市仁德區,沈秀燕自宅
受訪者:沈秀燕(文中簡稱「沈」)
訪談者:楊美英(文中簡稱「楊」)、許玉昕(文中簡稱「許」)
文稿整理:許玉昕

:您擔任台南市文化基金會總幹事期間,為什麼會想成立「魅登峰劇團」?

:台南市文化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募資,縣市政府和省政府撥配合款成立的第一個縣市文化基金會,之後全省各縣市相繼效尤成立基金會,而台南市文化基金會是當時唯一由藝術家領導並可以獨立運作的文化藝術組織。第一任執行長潘元石老師本人就是藝術家、教育家、收藏家出身,只可惜不敵大環境下的壓力離開。[註2]台南市文化基金會由專業領導、獨立運作的理想僅堅持四年,第五年由當時臺南文化中心主任兼任。潘老師離職前,要求董事會設立總幹事一職,期望可以讓基金會仍保有獨立的運作方式。我在當時臨危授命接下總幹事一職,直到安平延平老街拆除事件被降職、公會堂保存事件而離職。潘老師除了對美術的執著之外,他有多方面的藝術網絡,又廣結善緣,他雖然離開台南文化基金會,但由他引介了很多民間友人,像三和醫院院長夫人鄭太太提供閒置的空間作為展覽、講座、音樂欣賞、小型劇場演出的場所,名為「劇場之家」,之後又提供了更大的場地支持藝文活動,命名為「藝術空間」。這些都是民間私人無償提供閒置空間,基金會花一點錢整修,轉化成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的場地。在延平街保存運動期間,透過潘老師的引介,永豐餘負責人何壽川和信誼文化基金會負責人張杏如將其先人永豐餘創辦人何傳先生位於台灣第一街——延平街上的安平故居無償提供台南文化基金會做為活化歷史空間再利用的「台灣屋」,辦理版畫研習營、古地圖展、安平壺展覽…。而藝文界為延平街拆除的最後一夜就在「臺灣屋」舉行,最後的抗議行動由那個劇團在「台灣屋」演出諷刺劇。當晚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肅殺氣氛讓人不寒而慄。

:所以,說到「魅登峰」的起點,可以說是在那個時間點所出現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因為有空間,才有可能發生表演,或生態的發展。

:對呀,我們一直嘗試擁有獨立運作空間。那時候文化中心可以說並不歡迎我們的存在,因我們獨立運作的特性,讓他們無法動用我們的預算。又因為我們的辦公室寄生在他們的地下室,辦活動要用他們的場地。雖然我們已經盡力與他們協調並和睦相處,但是我們的存在價值並未受到認同,反而背刺。或許這些都是為什麼我們會那麼需要外面的空間的原因吧。

那時候真的有很大的視野,想要做很多事情,沒有空間找空間,沒有經費找經費,盡量不用到基金會的微薄經費。我們一直想辦法去募款,像魅登峰第三場大戲《甜蜜家庭》的經費就是寫企劃申請補助和募款來的。之後我們也用一段時間公會堂,在那之前公會堂是社教館搬離後留下的歷史建築和閒置空間。你們現在看到的公會堂是經過專家維修、重新規劃和美化過的公會堂。當時的公會堂外面全部搭鐵皮,還有紅的、綠的標語,窗戶全部都是封起來的,真的是又老又醜的。

還記得那時候我帶成大建築系的王明蘅教授參觀我們稍作整理後的公會堂,我們走上二樓去,打開維修的小門,才能看到公會堂建築的木造屋樑結構。現在的參觀者只要從一樓大廳進去,抬頭就可以看到整體屋樑木造結構了。當時我們希望能將公會堂的原貌展現,所以拆除外面的鐵皮,露出原始的建築外牆。我們希望呈現它的美,就找了兩個探照燈從地面往建築物打燈,公會堂晚上就亮起來了。我們不僅在公會堂大廳辦謝茵的前衛藝術雕塑展,更在拱形的地下室辦黃步青的個展,「那個劇團」《舊鴛鴦蝴蝶夢》(林白瑩編導)在公會堂前院以及運用正面整修鷹架上面演出……當時是亟欲讓社會知道它的建築物是這麼漂亮。我們想要呈現它是可以多樣彈性使用的空間,並展示歷史建物整修後再使用的未來可能性構想。當時台灣社會環境已經走到那個階段,各地發起保存運動,大家都在精神上互相支援。關心文史的,都在談公會堂的歷史,也有人倡議保存台南的文化,那時候是黎明前的黑暗時刻。

:剛剛說到閒置空間再利用,所以說,基金會扮演的角色是去募資、整理空間,讓藝術團隊來登記、申請計畫,還是基金會主動去媒合、邀請?

:都有,妳所說的情形,全部都會發生,除了主動和被動規劃活動,也有補助藝術家創作。微小的補助經費在當時資源缺乏的時代不無小補。

:這是一個大環境,從沒空間,到有空間,才有可能做事。回到這次訪談的主要目標─魅登峰劇團,那時你們已經做了很多事,像劇場研習營培育出許多劇場藝術的人才,每年也辦很多視覺藝術的大展、接受地方藝文團體或個人申請補助計畫等等,業務繁忙;而且,相較於現在樂齡、青銀共創的藝文企畫之普遍,已是公部門補助資源樂意鼓勵的活動主題,那時候的樂齡尚未成為重要趨勢,怎麼會在那個時間點想要成立魅登峰老人劇團?

:第一是,發覺年輕人留不住吧。當時辦了三屆劇場研習營,已經感受到年輕人有熱情但面臨的生活壓力,無法留住他們在劇場裡面,於是,想到去朝向沒有生活壓力、有閒的人,也就是老人,這一部分的社群在台灣是完全沒有被開發過的。另外一個動機是來自我親身的體驗,當時看到婆婆她們是一群可以do something的人,但在家除了丈夫小孩,沒有什麼其他可以做的事情,於是我想說可以找出這樣一批人。第一屆招生門檻是45歲,那時候大家都在罵:「45歲哪是老人啊!」哈哈,那時候我們太年輕了,不知道45歲其實是很年輕的。

:田啟元是魅登峰劇團離開文化基金會扶植之前,最後一任外來的客座導演。好奇當時為什麼會想要找田啟元?因為在魅登峰劇團的眾多導演名單上,從首任的彭雅玲到田啟元,風格差異的跨度蠻大的。

:魅登峰的構想形成和籌備工作是和導演彭雅玲一起完成的。另外還有卓明,主要是做訓練和開發。在第一部戲《鹽巴與味素》成功發表後,由於莫名的誤解,彭雅玲就離開了。田啟元是在因緣際會下接下導演的重任。那時候有很多不同的藝術家來找我們合作,我們都很樂意合作。魅登峰劇團的成立本身就是實驗,所以樂於多元化、嘗試不同形式。雖然老人比較喜歡彭雅玲的風格,第一屆的團員有些人不太適應田啟元,但是第二屆、第三屆有不同的人進來,他們能接受田啟元的風格。可以說表演藝術本身就是延展性很高。

:我記得,那時候曾和你一起去安平古堡勘景,印象中當時田啟元身為臨界點劇場的主要創作者,平日以臺北為定點,還沒有常來台南,因此,在安平古堡的《似水年華》,是你選擇的演出地點嗎?

:當年文建會主導的文藝季「發現王城」選在安平,諷刺的是,在延平街已經被拆了之後。以藝術家的敏感性,田啟元很快就決定用安平古堡古蹟的特性,有歲月痕跡的紅磚台階,來辦一場嘉年華會。文藝季本身就是一場燒錢的嘉年華會。田啟元一看現場實景就知道怎麼樣去設計,怎麼樣把老人組合起來。當時,他和魅登峰並沒有很深很深的感情,但他很聰明地把那一群不同特質的人擺在裡面,像煮菜一樣。

:基金會和公部門有需要協調的地方嗎?例如當年安平老街拆除的爭議,基金會要進去做演出時會有雙面的壓力,一來是要做創新的創作,二來是前面有風風雨雨的爭議,會需要考量到更多層面?

:那時候主張拆除的居民目的已經達到,然而文建會的軟弱與不作為,受到各界的大力批評。文藝季「發現王城」在安平,已經是亡羊補牢了。

:後來《甜蜜家庭》選擇在公會堂演出,有阻力嗎?

:延平街事件之後,我已經被當時的市長、身兼基金會董事長的施治明視為阻礙發展的異議份子,指派新的總幹事接任我的職位,新的總幹事對「藝術空間」和劇團並沒有興趣,「藝術空間」的贊助者鄭太太也將「藝術空間」收回。遭到降職的我,自己申請搬到公會堂辦公,同時也把魅登峰劇團的訓練搬到公會堂。當時公會堂的存廢已經開始受到討論,市長顯然是偏向拆除建大樓的。我們希望能保留公會堂,希望用公會堂這個空間呈現它的未來發展性。田啟元的構想是把公會堂的天花板拆掉,看到上面的樑架,但衡量當時的經費和人事的制肘,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讓《甜蜜家庭》這部戲劇在公會堂完成三場演出。

:在公會堂和安平古堡做這些演出,可以算是古蹟保存運動或反拆遷運動的一部分嗎?還是要回到藝術家的主體性,創作優先?

:我認為,這要個案討論,台北的劇場界看田啟元來和魅登峰合作,多數人看到的是「前衛藝術家」來台南,但其實像秀燕講的,這跟當時文化人士關注台南的古蹟閒置空間再利用是串連的。

:文化人對文化藝術很容易溝通和理解的。田啟元是前衛藝術創作者,當他接觸到我們在台南文化保存運動中遍體鱗傷,他的高度敏感性就能馬上構思出反諷的作品。他的第一部魅登峰作品《逝水年華》在安平古堡的演出,展示古蹟轉化戶外劇場的魅力。公會堂演出的《甜蜜家庭》反應當時文化界微薄的力量面對巨大的公部門和財團充滿仇恨和殺戮的手段。演出舞台的設計是舞台貫穿前後、觀眾坐在舞台兩側,中間還有觀眾參與演出陪審團的過程。劇中有南聲社和國寶蔡小月的南管演出雅典娜眾神。那是一場很震撼的演出,也讓公會堂在那三個晚上發光發亮。是否那三場演出有影響到重要決策者,或是那三場演出激起的漣漪,因此而得到保存?

:那時候報紙會報導全台灣發生的藝文活動,你們團隊有想要和其他創作者對話,或是受到影響嗎?

:花香蝴蝶自會來。基金會短暫的獨立自主經營期間,充沛的活動力舉辦一場又一場音樂、美術、戲劇、舞蹈、講座、研習營…吸引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前衛創作者來到台南與我們合作。

:以我的觀察,其實基金會沒有反對當時現存的、看起來比較傳統的藝術,而是希望在這些既有藝術之外還能提供、開發,創造新的、不同的可能性。

:剛剛說到基金會有一點壓力,會需要一個獨立的空間。我覺得空間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些空間後來怎麼了,有沒有改變觀眾參與藝術的想像?都是蠻值得繼續問下去的問題。

:「劇場之家」短暫使用,之後已經轉成較具規模的「藝術空間」,而「藝術空間」因基金會人事變動,無力也無意經營,由屋主收回。「台灣屋」在我離開台灣之前,我已經取得何先生與張女士的同意轉由台南古蹟保護協會經營。公會堂1998年確認保存後由市政府主導[註3],逐年改照成現在的模樣。

:那個「劇場之家」,就是現在的Inart畫廊所在地址,位於友愛街315號。我們當時是走一個窄小的樓梯上去,它是在兩個連棟的二樓空間,中間牆壁被打開,整個塗黑,像是黑色的盒子,當時有辦過民眾戲劇工作坊。另外,像我們「那個劇團」正式立案登記前的《小王子》,就是在那裡進行排戲的。不過我的印象中,使用的時間不長,後來轉到康樂街一間醫院的六樓,命名為「藝術空間」。兩年前「耳邊風工作室」發展小型表演,場地運用Inart那個洞,所以,當年的「劇場之家」的空間格局還在。

:我覺得有趣的是,基金會在藝術家和當時建築界,或古蹟保存界裡提供資源,扮演重要的推手。或許可以看當時反拆遷的那些活動,以及當時做的戲,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整體、立體的觀察,這個研究方向有發展的潛力。

:我想,如果現在硬要為之整理出一個緊密連結的內在脈絡,或組成一個完整的論述版圖,可能會略過我們還不夠清楚的歷史現場細節,存在著幾分危險。不過它確實指向一個理解的可能性。回到今天的訪談內容,面對過往的表演藝術紀錄,我們確實很常只看到「活動」的層面,可是這個藝術活動為什麼在那個時候、在那個空間發生,不只是表演的美學或製作使然,同時存在著許多之前沒有被關注的層面,諸如公部門的文化政策、民間資源挹注流向。而且,不同時代的社會氛圍、運作模式大不相同,譬如:現在資訊流通,隨時都可以上網查詢,看別人在哪裡做什麼,有什麼相似或相異的手法,然而,試想一下,上個世紀末,資訊流通、互相對話、甚至產生影響力的模式大大不同於現在──那時候的臺南,沒有別人在做類似的事,藝文資訊也沒有現在這麼流通,往往就是「我想怎麼做、我想做什麼、我想在什麼時候做」,直接付諸實行!反而是做完後才可能會有記者從台北下來看,然後引起討論,才會被更多人看到。:當時官方的藝文活動沒那麼活躍,沒有文化局,只有文化中心和社教館,人員都是由既有公務行政編制調來的,沒有專業背景也少有熱情。基金會短暫的獨立運作期間,雖然面對大環境壓迫的壓力,但也做了許多行動,啟發後來的文化發展。現在每個城鎮都致力於保存記憶場域、閒置空間再利用,像台南總爺藝文中心、高雄駁二特區、水道博物館…現在全台灣到處都有表演場館、故事館,各地的糖廠都活化了,展示歷史脈絡、提供藝術家創作和展示的空間,也作為居民的休閒、運動場所,並吸引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不僅活絡經濟發展,也文化深耕。現在蓬勃的空間資源,提供太多的可能性。是否能再更上一層樓,開創出不一樣的局面?就看是否有相映襯的創意和執行力。


魅登峰劇團1993-2000活動年表

1993創團
1994-1995《鹽巴與味素》編導:彭雅玲台南市文化基金會附設藝術空間、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華燈藝術中心演藝廳
1995《似水年華》編導:田啟元安平古堡
1996《甜蜜家庭》編導:田啟元台南公會堂、社區巡迴
1996-1997《生日快樂》編導:陳麗容紅城文化館、成功大學鳳凰樹劇場
1996-1997《魅力曼波》 (《生日快樂》、《老孫的初戀》、《魂縈夢醒》三齣戲)編導:吳幸秋、喻美華、陳麗容華燈藝術中心演藝廳、文建會「大家相招來看戲」巡迴演出至五縣市
1997《魂縈夢醒》編導:吳幸秋紅城文化館
1997《老孫的初戀》編導:喻美華成功大學鳳凰樹劇場
1997《老男女情事》編導:何乾偉華燈藝術中心演藝廳
1997《鳳凰于飛》編導:孫麗翠孔廟廣場
1999《君去有拙時》編導:彭雅玲吳園、社區巡迴
年表參考自許瑋婷,〈劇場發展與文化政策:九〇年代臺南市劇場發展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9)。

[註1] 可參閱 何琦瑜〈拆不掉文化自救的共識〉《天下雜誌》174期, 1995.11.01 https://www.cw.com.tw/index.php/article/5034814

[註2] 可參閱 李立亨〈由基金會經營一個老人劇團的可能性:訪魅登峰行政總監沈秀燕〉《表演藝術雜誌》39期, 1996.01. 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ELHRND5CDO

[註3] 後續各地縣市文化基金會陸續成立,各個縣市文化中心主任兼任基金會執行長,台南文化中心利用文建會、市政府的力量,和新市長上任的契機,要求比照其他縣市文化基金會由文化中心主任兼任。潘老師因獲奇美許文龍先生邀請而轉任奇美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註4] 公會堂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6月26日公告為臺南市市定古蹟,目前與吳園和柳下食堂作為「吳園藝文中心」的一部分開放民眾參觀。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